目前分類:自恃的盲目-論 (3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ntnuspa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了選舉盛事,一場大型政治魔術秀正在台灣上演。耗資千萬打造的聲光效果,使我們看得目眩神迷、暈頭轉向,隨著魔術師的引導而不能自己。魔術的手法有高下之別,但基本原則很簡單:「錯誤引導、轉移焦點」。

  首先,「錯誤引導」就是「傳送過度簡單化的訊息」,例如「愛台灣就是......」、「如果......就是捍衛威權體制」。這種二分式的論斷激化觀眾的情緒,透過立場的表達而產生一種參與感。最好再加上一些尖銳言論,越具爭議性,觀眾越是激情投入,越是落入「當局者迷」的陷阱,任由魔術師操弄。其次,「轉移焦點」將觀眾的注意力引導到「魔術師要他們所注意的地方」,而忽略了真正關鍵的部分。愈是吸引目光的大型道具與爭議人物,愈具有轉移焦點的效果。乏味的經濟分析數據,怎比得上「大中至正秀」?教育場域的師生企盼,怎比得上媒體前跳樑小丑的自以為是?於是,我們只看政治魔術師要我們看的。

  而這場魔術秀最特別的地方在於,政治魔術師們並不告訴觀眾它們把什麼變不見了!等我們從層層迷霧中驚醒,才赫然發現 — 和諧不見了!團結不見了!競爭力不見了!自由民主不見了!只留下對立、仇恨、虛耗、民主假象以及魔術師的黑袍......

ntnuspa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標題:當「政治身份」凌駕專業知能,還能相信誰?
刊出標題:醫生要不要公布黨籍?

  司法,首重專業知能與道德倫理。公布司法官黨籍,到底能帶來什麼建設性的改變?如果將這樣的「政治身份」當作影響司法的變項,那麼公平審判的關鍵就是「控制變項」?因此以後任何司法案件,無論原告、被告、檢察官、律師、法官相關人等,都必須同一黨籍以免政治傾向影響判決。這樣會帶來更好的司法制度嗎?那麼性別、年齡、種族、社經地位等等變項要不要控制?如果只是單純公布司法官黨籍,那麼等判決結果出爐,失利的一方又可拿黨籍大做文章,永無寧日,司法的公信力何在?

ntnuspa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追討不當黨產是轉型正義,那現在國內討錢、國外灑錢是哪一招?我不反對轉型正義,但高聲喊著此等口號的人,應該更積極地「慎思反省」現在的作為是否符合正義原則!否則不是五十歨笑百步?錢入私囊不對,但恣意散財又是樂善好施的清高之舉嗎?不禁讓我想質問這些一邊要錢、一邊灑錢的人,對國對家的責任何在?儒家講「親親之殺(ㄕㄞˋ)」,認為愛由親而遠有等級之別,這本是人之常情。但我們的領導者似乎已經超越凡人枷鎖,在別的國家「視民如傷」,對於國內真的已經「受傷」的災民,又展現出怎樣的仁愛胸懷?國民看著自己政府對外人的援助居然會「眼紅」,只能自嘲沒錢是命運嗎?這是怎樣的世局啊?高來高去的外交策略我不懂,但我相信「實踐正義,不要捨今追昔;展現道義,注意親疏之別」,不管中華民國存不存在,這都是上位者應該身體力行的規準,也遠比連結網站的教育效果更大吧!

ntnuspa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窮不能窮教育,苦不能苦孩子」,我們的行政院長有此胸懷令人感佩。然而愈是在乎教育,愈該審慎為之。最近「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政策與配套,並不像成熟的整體規劃,反倒似一張急躁又充滿矛盾的支票。令我不禁懷疑「教育操弄者」是否又要拿「教育」跟「孩子」兩面大旗,來掩蓋大環境的「苦」與「窮」?形塑一個烏托邦式的理想宣稱,誘惑信服者無止境地投入,質疑者則被冠上「不重視教育」、「不關愛孩子」或「違背世界趨勢」的罪名?面對近日口徑不一的「滅火」說辭,以及鬆散又相互矛盾的配套措施,我不清楚所謂「已經準備妥當」,但又「需要再進一步與各界討論」,而且「和社會直接對話,從今天開始」的政策,上位者哪來的信心可以在今年實施,後年「全面」推動?十二年國教要打破明星學校迷思,但教育部審定的「菁英高中職」已經引發各校競爭戰火,這又是哪種高妙的安排?

  我不否定十二年國教的教育價值,但大家更應該關注的是教育環境是否成熟?各項條件能否配合?改革理念是否清晰?別再拿那種國際排名比較的「落後」威脅,來作為合理化政策的理由!認清現實是展望未來的基礎,眼光可以放遠,但腳步必須踏實。請教育部對重要議題不要再「默默」耕耘了,我們不需要令人錯愕的「驚喜」,重要的是對政策的審慎規劃,對孩子的用心關懷。窮?審慎規劃,教育就能展現大格局;苦?用心關懷,孩子在苦中也能成長!

ntnuspa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五點多起床,在網路上瀏覽到一篇激起熱烈討論的文章。讀完部分討論與回應,有一些心得感想:對於教育,對於國文教學。但先轉貼兩位高中生(北一女中、台南女中)的對話文章如下,至於其他「大人」的批評指教,我就不一一摘錄:

遠離桃花源 羅晴

有沒有機會當上大官,跟有沒有能力作好小官,根本是兩回事,怎能說因為他所任 官職都不甚好,所以做不下去也不是他的錯?

ntnuspa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多「成語」都是從「典故」或「原句精簡而來」,例如最近的「罄竹難書」:「罄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如果不論典故與原文,單就字面解釋,的確是可以說「用盡竹子也寫不完」。如果這樣是可接受的。那麼「陽春白雪」呢?「郭公夏五」呢?「魯魚亥豕」呢?「下里巴人」呢?「成語」就是長久下來「相襲沿用而成的語詞」,有其情境脈絡與慣常用法,因此不單單只是「字面意義」而已。無怪乎杜部長的腦筋急轉彎引起這麼大的風波。

  但換個角度想,杜部長如果將他這次的理念落實為政策,帶動人民全面向「成語」挑戰,對「陳言濫調」進行徹底的破壞,那也是一件很「了不得」的事。從此,考題中的成語沒有標準答案,寫作文運用成語可以隨心所欲,解放了長久以來的束縛與限制,開創語文世界「什麼都可以」的後現代局勢。從此,語言是表現自我意識的單向宣稱,不需要考慮人家懂不懂。用得不對?哪有什麼不對?我的意思是這樣就是這樣!是我操控文字,又不是文字操控我!我寫,故我在!誰都不能批評我用錯成語!因為我就是要這樣展現我自己!一連串推論之後,那將會是個怎麼樣的未來?

ntnuspa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十六日台北縣於中山國中舉行「國民中小學暨附設幼稚園合格教師暨代理代課教師甄選共同科目第一階段英語電腦能力檢測」,在這一連串名詞背後的意義是「應考人必須通過這個能力檢測,才有資格參加台北縣第二階段的教師甄試」。在師資供過於求造成的激烈競爭下,自然吸引了各地考生前來參戰,不僅長途奔波,更耗費交通費與住宿費。然而可議之處在於「未來各科不一定有教師缺額,或是缺額非常少」。姑且不談缺額多寡問題,至少這呈現了「資訊不對稱」(asymmetric information)的不合理情境,因此我將之謔稱為「一場賭博」。考生在無法得知缺額的情況下,抱持「有考就有希望,沒有考連機會也沒有」的心態應考,所投資的金錢、精力與時間有如賭資,而不確定的錄取名額則是莊家的誘餌。然而在這場賭局裡,誰是贏家?誰在販賣「希望」?

  筆者對此類考試有諸多質疑。就考試目的而言,官方說法為「激勵教師將英語融入各科教學及校園日常生活,塑建英語學習的生活情境;鼓勵教師主動進修,提昇英語及資訊能力,以利學生英語、資訊學習;增進各科教師資訊應用能力,多媒體教材製作融入各科教學,以改善教學方式,提昇教學品質」。雖然立意良善,但分析考題形式與內容,極大多數都是「記憶性資料」,能否達成上述目?筆者認為與其考前公布題庫、考生人手一本拚命死背,倒不如投注心力鼓勵在職教師的進修,強化「實踐層面」的知能。否則題庫題目「一條UTP纜線內含了八條銅質傳輸線」究竟對教育現場的教師有何意義?換言之,這種考試型態是否合適?取向是否太偏於硬體知識?除此之外難道沒有其他選擇?

ntnuspa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中時電子報的新聞:「因為少子化關係,私校招不到學生的狀況會愈來愈嚴重,幾年後可能公立高中職及少數優秀私校就可以容納所有國中畢業生升學需求。在這種情況下,推動十二年國教的時機愈來愈成熟」。這是某位校長的意見,我不知道記者有沒有過度簡化他的意見,或者斷章取義,不過看到這樣的論點,實在讓我有點難以置信,典型「技術層面」的思維。推動十二年國教的時機成熟,居然要靠「多校招生不足」?是否需要「十二年國教」,值得討論;什麼是十二年國教的宗旨與核心,需要共識;如何推動「十二年國教」,要審慎規劃。在這些重要問題都充分討論與解決之後,才是「時機成熟」,而不是什麼「多校招生不足」這個前人亂搞,後人遭殃的爛攤子。

  十二年國教的議題,真的需要很周延的討論。「私校招不到學生」、「可以容納所有畢業生升學需求」等問題,都只是「數量」的加減計算,其他「質性」的水準提升與「前瞻性」的規劃,或許是教育決策單位更要注意的。所謂「少子化」的問題,人人都會講,但有多少人前瞻地看到未來可能衍生的問題?今天講少子化造成私校招不到學生,談少子化使得國小國中減班,但七年前睿智的決策者,看不出當年的出生率將影響七年後的入學人數嗎?如果看到了,七年的調整時間就算不夠,也不至於倉促面對吧?國小如此,國中、高中、大學的問題亦是如此。可惜,我們的決策者沒有長遠的眼光,或許也不能怪他們,台灣的社會越來越短視近利,只想解決眼前的問題,只想討好「眼前」的選民。在這樣的環境中,有遠見有有擔當的人,大概沒有施展發揮的空間吧!

  商品「供過於求」,對於消費者而言,似乎是好事,因為價格可能降低。但在這樣大量供貨的情形下,商品的水準是否能夠維持或提升呢?教育不比商品,商品有時「堪用」就好,但我們對教育品質的要求,絕不只「堪用」而已。要有競爭力,教育的品質必須提升,無論有沒有十二年國教都是如此。不推動十二年國教,我們還有很多重要的改革要做!要推動十二年國教,先想清楚為的是什麼?「滿足國中畢業生升學需求」與「推動十二年國教」的意義是相同的嗎?如果有一個明確的理念,不應該出現「多校招生不足,十二年國教時機成熟」的新聞標題。算了!記者朋友不過混口飯吃,大多數讀者看了也不會大驚小怪,新聞就是這樣,「新鮮有趣」之後就沒有了...

ntnuspa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既得利益者」,這個詞彙經常出現在各種批評論述之中,通常指涉的是負面含意。隨著政治開放、言論自由的潮流,大家也很喜歡使用這種尖銳的詞語,只要用上幾個,彷彿就能氣勢凌人。但我推想,絕大多數人沒有想過究竟什麼是「既得利益」?誰算是「既得利益者」?自己過去就是如此,我從來不曾深入探討它的意義,直到教師免稅爭論中,有人將這個詞彙冠在教師頭上。我當時還不是教師,但讀了六年的教育,對於這些議題多多少少有自己的觀點,就像在「被禁言的教師」一文中,我認為教職有其理想性,但教師並不是聖人,也有養家活口的壓力,許多人口口聲聲說教師是既得利益者,我真的想要瞭解為什麼?教師究竟得了哪些利?擁有這些「利益」,是否真的罪不可赦?

  首先,還是要回到「既得利益」這個詞。就我自己的觀點,「利益」廣義而言,就是人所欲求的事物。金錢、愛情、自由、權力、食物...等等,都可視為利益的一種型態。當然在不同的情境下,「利益」的種類並非一成不變,例如「火苗」有時是利益,有時則非。「利益」的定義,也隨著其對應的「對象」而改變,小至個人、家庭,大至國家、社會,他們所欲求的利益有同有異。因此利益可能是具體的,也可能是抽象的,是一種人腦中的概念,套句李慕白的話:「一切都是人心的作用」。很容易體會的是,想要獲得某種利益,卻無法得到,甚至是別人有,自己卻沒有,就會產生不滿的情緒。這是人情之常,但關鍵就在於我們是怎麼面對這樣的處境?怨天尤人?惡言相向?

  進一步談「既得利益者」,這個詞更加強調「擁有利益的人」,某種利益被某些對象所佔有,甚至指這些對象不肯釋放出本身的利益。但是我覺得大家很容易把焦點混淆,如果有人自己努力爭取到某種利益,對此辛苦所得自然不願輕易放棄,那麼也算可惡的「既得利益者」?有人的答案是肯定的?我認為,更關鍵的應該去檢視此種利益的「取得方式」是否符合公理正義,而不是「擁有」與否。

ntnuspa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次接到一封又一封標題聳動、內容詭異的轉寄信件心情就很糟,雖然我可以用「休閒」的態度看這些信件,然而想到有多少人會深信不疑?甚至因此做出「被謠言催眠」的行為?(例如刪掉電腦裡的某個檔...拒買某公司、某廠牌的東西),想著想著就不免義憤填膺起來。當教育程度提升、學歷文憑一倉庫,但什麼批判思考能力卻依舊抵擋不住媒體與網路的資訊氾濫。「謠言、都市傳奇」這個歷史悠久的現象,卻在今日越來越猖狂,又有多少不知不覺成為網路讀者的「生活常識」?

  電腦病毒、瓶裝貓、911(Word預言、恐怖份子的遺書、撒旦的臉)、衛生棉長蟲、精鹽會使農藥化學成分鎖在蔬菜上?、炸蟑可以使回鍋油變清?、華納威秀使用的是假的杜比音效?、可樂能夠在十天內溶解鐵釘和牙齒?、螞蟻會從耳朵入侵腦部?、蠶絲被比化學纖維產生更多靜電而危害康?、新光人壽對於B型肝炎帶原者的任何保險均不生效?、任何女人吃了 Progesterex 這種藥將無法懷孕?、正露丸會導致直腸癌?、水晶肥皂是治療青春痘聖品?.................

  而且許多網路謠言經過查證、澄清之後,沈寂一陣子,又會捲土重來,內容與對象或許更「時髦」,聲勢可能更加浩大。因為永遠有「新手」加入這個網路社會,因為忙碌的現代人,沒時間做查證。因為有人永遠都愛聽這種話題。

ntnuspa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師大!師大!該如何形容妳?對於這個問題,我願意用盡所有想得到讚揚、嘉獎的詞彙,因為我相信師大的傳統、精神與理想。即使有些人不認同,但從我進到師大的那天起,我就以「師大」為榮,我也願意為師大付出。但矛盾又可悲的是,我以師大為榮,但對於少數「師大人」,我卻是非常失望與不解,難道是我已經「落伍」了?師大的精神已是個人主義?自私自利?

  接下來的文字,或許有人會嗤之為自命清高,不屑一顧,但我只是說所想、所感受的。我承認我放縱過,我也曾犯錯,我更沒有為師大爭取什麼了不起的榮譽。而我今天所寫的,是我大三、大四、實習、研究所...逐漸「懂事」之後,對師大的感觸與企盼。引發我這種感覺的,並不是什麼師大台科大合併的大事件,而是一些生活中的觀察,包括自己的經歷。

  不記得跨越和平東路的斑馬線是何時出現的,至少在我大一入學時,它不存在。如今它已是學生來往師大宿舍、圖書館校區的交通要道。當上下課時間,綠燈一亮,川流不息的人潮跨越和平東路,師大路右轉的車輛只能眼巴巴地看著談笑風生的行人阻絕去向。有時候等行人都通過了,黃燈也亮了起來,師大路自然塞成一團。「有經驗」的駕駛人,下次只好「狠」一點轉彎,與行人「爭道」,才能快速逃離這交通瓶頸。或許現在的師大人不知道,這條斑馬線是「先烈先賢爭取來的」,因為原本跨越和平東路已經有一個地下道。依照內政部營建署《市區道路工程規劃及設計規範》:人行陸橋與地下道之設置位置與既成之人行陸橋與地下道或與附近行人穿越道之距離,除情況特殊外,不宜少於200公尺。雖然上述條文不見得適用師大的情形,但稍加設想:地下道與行人穿越道近在咫尺,實有功能重疊的顧慮,造成的是更複雜的交通狀況。但由於太多行人不願意走地下道,而直接穿越和平東路,實在是險象環生,為了行人安全,這一條斑馬線因而誕生。其實這個事件只是個引子,這兩年來令我最不解而有時痛恨的,就是每當上下課時間,為數不少的學生就從宿舍門口魚貫而出,沿著師大路逆行,然後伺機穿越馬路,走進誠正勤樸大樓旁的側門。我騎車經過,要特別注意逆向的行人,而他們卻很少注意我!我也看到許多車輛停下來讓學生通過,走走停停、交通受阻。拜託!難道師大宿舍門口近在咫尺的地下道,是個廢物?難道走地下道無法到達誠正勤樸大樓?非得要這樣穿越馬路?而且是三五成群、聲勢壯大(特別是下午第一節上課時)?讓駕駛人以偏蓋全地認為師大學生很沒教養?這時候請不要拿什麼行人優先的理由來辯護!難道宿舍門口也應該設個紅綠燈?設個斑馬線?走個地下道運動一下有這麼難嗎?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師大正門口與對面公車站牌處,但鄉愿一點來說(或者說變通),那裡雖然沒有斑馬線,至少有紅綠燈。對於這種不走地下道而穿越馬路的行為,或許源於每個人貪圖便利的天性,懶得上下樓梯,懶得繞路。但是再鄉愿一點來想,兩三個人也就罷了!當一群人這樣從師大宿舍走出,大搖大擺地穿越馬路,這已經不是個人的問題,當駕駛人咒罵時,罵的是師大;影響的不只是個人的安危,更是師大的校譽。或許有人會說,這樣以少數人行為來評斷師大,是以偏蓋全。但是很抱歉,一般人擁有的許多印象,很多都是這樣源於少數人的作為。對於不曾深入瞭解師大的人來說,這就是他對師大人的第一印象。當這樣的印象沒有機會被影響被改變,這就是他所認識的師大。

ntnuspa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從哪聽到「教師聲音」?傳播媒體的禁言。

  如果你對928遊行的訴求與動機之瞭解是來自於傳播媒體或口耳相傳,那麼我必需提醒你,之間可能會有令人擔憂的落差。正如許多人所「理解」:教師走上街頭是為了「抗稅」,那麼這些人應該去瞭解一下是否真的如此?928遊行的口號是「我要抗稅」嗎?同樣地,教師走上街頭是因為「拒絕改革」?因為「既得利益」遭取消?甚至不滿意「課多少補多少」?(課多少補多少是教育部的說法,而非教師的訴求)我不敢保證全國教師沒有人這樣想,但社會大眾應該用這種「以偏蓋全」的觀點來評價這次遊行嗎?這些並不是這次遊行的訴求。然而官方與媒體說法,如果僅僅繞著這些負面假設,而不去說明「教師的聲音」,將教師抹黑為「階級敵人」、「不管民間疾苦的既得利益者」,那麼真的是一場悲劇,這場悲劇的主角不僅是教師,還包括所有被媒體愚弄得氣憤填膺的民眾。

  從遊行前的報導、到遊行後的評價,媒體的焦點在哪?是那些男老師大跳猛男秀嗎?(原來這種行為代表了十萬人的心聲?是遊行的重點?)剪接後的畫面、淺淺帶過的字句、民進黨的黨慶蓋過了應有的焦點,新聞議論節目也沒有正視這樣的問題。有報導說「教師也不積極喊口號,只是默默地走著」,殊不知走過學校與醫院時,參與遊行的教師們都會相互提醒不要吵到參加英檢考試的學生與台大的病人。有民調結果說「百分之六十的民眾認為教師的待遇高過於一般水準」,但斗大的標題卻是「百分之六十的民眾認為教師應該減薪」,這有邏輯關係嗎?今天的媒體,有多少是報導新聞?又有多少是炒作新聞?

ntnuspa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五月二十五日的華航空難,是台灣永遠的痛、永遠的傷痕。為這些罹難者默哀...
  誰該負責?肇事原因?飛航改革?無論如何,都挽救不了這些生命。如何才能讓悲劇不要再重複?我們哀悼、惋惜、希冀將來。
  真正的原因還未清楚,或許也不該妄下評斷。然而當空難的悲傷籠罩著這片海洋,當我只能以沈默表示我的哀悼時,另一場悲劇竟展開序幕:一場可恥、可惡、可恨、可笑、可悲、可憐的鬧劇。
  黃主文在華盛頓大放厥詞,把「正名運動」與「華航空難」扯在一起,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我看華航這個名字很不好,以致被列為全世界最危險的航空公司」。有人高談闊論:「早點直航就不至於枉死」,有人說空難發生是因為「行政院長犯太歲」,坊間甚至有人已經把空難的相關號碼視為樂透彩的明牌。實在...難以想像...當人沒有腦袋也就算了,竟然可以把二百多條人命視之為「例證」!視之為「明牌」!還有人性嗎?可恥!可惡!可恨!可笑!可悲!可憐!
  兩種悲劇,在台灣。真的讓人不勝欷噓。

ntnuspa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年頭,「偶像」已經成為一種新的社會階級,他們不但有深遠的影響力,而且幾乎壟斷了發聲機會,不斷地向信眾們宣揚教義。從某些方面來說,「偶像」似乎已經取代了「領導者」的角色,政治、經濟、戲劇、宗教、電玩、體育、歌唱...各領域都有代表人物獨領風騷,過去是「行行出狀元」,現在可說是「行行出偶像」,不過我覺得有一點不同的是:成為狀元,多多少少要靠實力;而現在當偶像,實力不見得是必要條件,相關的「配套」可能才是重點。上述文句中隱含著一種擔憂,因為我覺得偶像的影響力實在令人咋舌,但也基於此,我對於「偶像崇拜」也有一點期許,我們能否運用這股影響力?使它產生正面而有益的效果?畢竟「優質偶像」也不是沒有出現過!重點是如何讓偶像「優質化」、崇拜「較理性化」!(偶像崇拜本身有很大是情感的成分)

  暫時將「偶像的產生」、「崇拜的本質」等問題擺在一邊,最近我常想「教育」與「偶像」的關係,第一個問題是「教育圈內有偶像存在嗎?」,或是更直接地問「教育工作者的偶像是誰?」傳統的說法,答案應該是至聖先師孔子。但孔老夫子當了數千年的教育偶像,如今可能已經沒有什麼fans了!長久的獨尊地位反而讓人感冒,偶像崇拜,不管是理性的或是盲目的,總是自發的性質比較高,「現世的偶像」在我們眼前進行著迷人的表演,與我們共享這個時代,比較能夠引起共鳴。另一方面,至聖至賢的孔夫子,給人遙遠的感覺,他也許有神聖的感召力,但是卻沒有世俗的群眾魅力。所以說,孔夫子可以算是失寵的教育偶像(在某方面來說,他還沒有失勢)。

  那到底教育要偶像做什麼?偶像崇拜與教育本質似乎沒有什麼關連,甚至有時是衝突的。但我想每個行業都要有模範,不僅宣示這個領域的獨特性,代表所堅持的信念與價值,也引領著發展方向。模範是需要的,可是它的存在能產生什麼影響?品學兼優的模範生,在班上的影響力可能不如一個成績中等但人緣很好的同學;學養深厚教師的諄諄教誨,可能比不上偶像明星的登高一呼。這些例子只是想凸顯,模範與影響力都是很重要的,但只具備一種,可能都不是最好的模式,而我所認為的優質教育偶像必須兼具這兩種特質。在教育圈中(對學生、教師、家長、社會大眾而言),我們可能有很多教育模範,但沒有教育偶像。我期望的教育偶像,除了本身具有教育人應有的涵養與特質,也要有精神感召力、群眾魅力,他能影響周遭的人,能激發大家的熱情、執著與奉獻精神,帶動正面而有意義的風潮。在教育改革之中,我們不需要這樣的人嗎?而且是教育的「本土偶像」,不是頂著其他領域光環的「教育代言人」。我雖然只有一年的實習經驗,但是在這段期間也面臨許多掙扎與退卻,我多希望有一個教育偶像,有著令我折服的教育人特質,讓我死忠地跟隨他、效法他。每當教育受到莫名其妙的批評時,多希望有個重量級的教育人物能夠挺身而出,辟靖那些惡質政治運作下的言論。

ntnuspa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的」清明節,一個象徵中華民族傳統的節日:慎終追遠,緬懷先烈、不忘祖德...這樣的節日有沒有意義?在這裡無須再扯上什麼大中國思想或是台灣本土意識吧?生命本來就是代代相承、延續不息的,沒有先人篳路藍縷,那有今日的繁榮光景。這道理想來簡單,也是陳腔濫調,但當披荊斬棘地找到先人墓地,拔草整地添墓紙後,風中冥思默想:地上地下寸土之隔竟是同一血脈,儘管生命不見得有交集,但卻都是家族源流的一份子,用生命寫著家族的故事。

  清明節的意義深遠,而分居各地的家人,趁此機會團聚,吃吃春捲,倒也是一種樂趣。不是要掃興,但在今天,我們的清明節也似乎等同於塞車、火燒山,這些真的是難以避免的現象嗎?今年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雜草堆中有三隻羽毛未豐的雛鳥,閉眼張嘴不斷鳴叫著,不知道是肚子餓,還是焚燒草木的煙味燻得牠們不舒服。鳥巢之所以會落到地上,大概是掃墓的人群「整理」墓地所致,幸而下方是一些乾草,不至於粉身碎骨。然而樹頂上盤旋的鳥群,除了驚恐於這些不速之客,不知有沒有因為找不到孩子而著急的父母?而另外一處,落地的巢裡是三顆孵化中的鳥蛋...新聞裡又傳來四公頃林地被燒毀的消息,我們在進行有意義的人類活動時,應該可以更小心更體貼些吧?我們也將會是後代子孫的祖先啊!別為老不尊...

  「故鄉」、「先祖」這些詞,在新一代的我們腦海中,似乎已經不具有多麼強烈的情感,不堪背負數典忘祖的罪名,但至少在一年中有一天,這樣的感覺是深刻的。擔心的是,越來越強調個人主義的未來,會不會連這樣一天都沒有?而另一個不同的思維,若我們今天的所作所為是自私為己、不顧他者、破壞環境,後世子孫是否會對此痛加譴責、不屑一顧?那麼清明節就算不消失,也將會是另一個風貌:教示後代,別像先人那樣犯可悲的錯誤了...

ntnuspa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Oct 29 Mon 2001 00:01
  • 眼鏡

  最近有個很Cute的廣告,一個胖胖的小男孩拿著照片,氣沖沖地要沖印店店員重洗,結果重洗過後,還是覺得品質不好,正要大發雷霆時,店員才發現原來是弟弟的眼鏡髒了...細節就不提了,有看過的人應該都知道。

  的確是很有趣的廣告,而它的創意之處,就在於這樣的事情很容易發生在自己身上。其實這樣的小事件加以引伸,當然可以給我們很多「啟發」,如果你不嫌乏味的話:

  我們是不是也戴了一副眼鏡?我們知不知道自己戴了一副眼鏡?有可能,當我們進到學校,老師就發給每個人一副眼鏡,他說這可以幫助我們看清楚世界,當我們畢業時,老師說假如你們要將世界看得更清楚,你就要去配一副度數更深的眼鏡。於是,我就考了高中、上了大學、念了研究所。現在你問我,透過這副眼鏡看得清不清楚?我不知道,我已經忘了沒透過眼鏡所看到的世界。不過,既然我所看到的跟大家描述的世界都差不多,那應該算是清楚吧!有的人看到的跟我不一樣,可能是他的眼鏡度數太輕,等他換了副眼鏡,看到的就跟我一樣了!當然也可能是他的眼鏡度數比我重,等我念研究所換了副眼鏡,我也能夠看到他所看到的!不戴眼鏡?那可不行!一切都會變得模糊不清,因為我的近視已經隨著眼鏡度數而增加了!這樣的我,究竟有沒有看清楚過世界?除了教育的眼鏡,鼻梁上還掛著種族的眼鏡、文化的眼鏡、性別的眼鏡...我努力想把世界看清楚,可是越是努力,就越是頭暈目眩。

ntnuspa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早上才回憶前一陣子到合歡山與「山嵐」親密接觸的經驗,沒想到隨即讓我有另一種不同的體驗,而這次可是一點都不美好。

  如往常一般的颱風天,總是待在舒適的房間裡,開著足以與風雨聲抗衡的音樂,偶而走到陽台看看風雨交加的景象。站在陽台感受聽覺、視覺、觸覺的刺激,一個早上驟雨不斷,路面早已被混濁的泥流覆蓋住,欣賞這滾滾黃流,根本沒想到汛災已經降臨。到一樓想拿罐飲料,狗兒看到我便嗚嗚哀鳴,我想大概是被雷聲嚇壞了吧!沒想到下了樓梯竟踩到一灘水!哪來的水?再走幾步依舊是「水感十足」,開燈,客廳已是汪洋一片,還延伸到廚房,真是一大驚喜!開門一看,原來那小黃河正打從我家門前過,雨勢太猛烈,排水溝根本來不及疏散,於是便湧了進來。拿幾塊木板稍稍阻擋,望著裡外不分的一片水鄉澤國,也無計可施,只能偶而「涉溪」去檢查檢查排水溝。

  好不容易雨勢稍緩,等著積水退去,想必又是一番苦工。正期待有人回來幫忙,結果媽跟妹居然有家歸不得,因為溪水暴漲,淹過了附近的幾座橋,車子根本無法通過。騎車出去探視一番,車輛塞得一塌糊塗,都卡在這往來要道上,而那河水之湍急、波濤翻騰,實在非常恐怖!!他們這一耽擱,便是六個小時!!六個小時!!而這六個小時我就一個人和積水淤泥奮鬥。

ntnuspa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陳水扁總統在台大法學院八十九學年度畢業典禮致詞時,表示希望未來孫子繼他與兒子之後,也能在台大法律系畢業。頓時場內一陣掌聲,但我不知道這陣不負責的掌聲,以及陳總統的期許,對於那個尚未出世的總統孫子來說,是福是禍?

  或許是深切的期許,或許是客套場面話。只是從教育的角度來看,這一席話凸顯了為人父母常常忽略的盲點。台大法律系是不是頂尖的?是不是功成名就的代名詞之一?這種問題,其實沒有討論的必要,也不是重點。今天我在乎的是,對於一個完全不瞭解的個體,甚至他尚未存在,就已經有人期許他「大學」讀什麼科系?這不是很詭異嗎?而可悲的,這種詭異的情形,極有可能變成具殺傷力的事實。當教育改革盡力要給家長新的觀念,要適性、多元發展...而總統的這樣一句話,會不會做了一個不良示範?有點小題大作,總統與每一父母師長當然可以「期許希望」,就怕這深沈的「期許希望」變成孩子的枷鎖。捫心自問,我們真的都不是那個「上鎖者」嗎?

  每個父母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而怎麼樣才算是「龍鳳」?這牽扯太多太多問題,但我們該有自己的想法,甚至孩子也要有自己的想法。沒有自在的天際,龍鳳怎能展現靈獸神采?

ntnuspa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次去墾丁,渡過了二天愉快的假期,但其間看到一些情景,讓常常「小題大作」的我不禁有所感觸。

  首先,是許多追求刺激的人來到墾丁絕對不會錯過的「水上摩托車」。一道水花劃過蔚藍的海水,比起游泳戲水的人們,飆車族的動作真是雷霆電掣,在寬廣的海面上馳騁在也許是十分暢快,但是騎乘「水上摩托車」在台灣是違法的行為,本來就不該出現,然而每次來墾丁,總可以看到不少海上飆車族。但更令我擔心的是安全問題,遊客們有足夠的能力或是正確的方式操控水上摩托車嗎?不管違不違法,每次看到飆車族在「人海」之間穿梭,真是提心吊膽,如此近的距離,萬一稍不小心,無辜的泳客會受到多大的傷害?類似的事屢見不鮮,墾丁沙漠的吉普車之旅雖然是合法的,但一趟出遊不僅車上的遊客很刺激,在沙漠上行走的遊客們也是驚險萬分。對於這樣的活動,劃分區域實在非常有必要,只是沒出事,似乎就不會有人在乎!追求刺激也許是一種挑戰,但威脅到別人的安危時,這只是一種惹人厭的缺德事。你想盡興地玩,也請注意別人也有同樣的權利,不因為你多花三百元坐吉普車,就能侵犯別人的權益。

  談到吉普車,最近台灣正颳起一陣「休旅風」,有休閒養生的溫泉、SPA...也有徜徉山林的田野之旅。花錢美容養生的部分,我沒有意見。但民眾週休二日「親近自然」的行為舉止,我卻常常看到令人扼腕的景象。曾經在烏來溪邊,看過吉普車隊猛然從草叢鑽出,加足馬力來回渡溪,原本閑靜的溪邊頓時塵土飛揚、嘈雜萬分,折騰了一陣終於滿足地離去,車上男女還發出誇張的歡呼,好像征服了溪流。也曾看過報紙報導,每當週休二日,一些風景區甚至保護區就會闖進一群群的吉普車隊,橫衝直撞、恣意妄為,美其名「親近自然」,實則是糟蹋自然的可惡行徑。可悲的人們,這樣算是「休閒」嗎?休閒不是開著一部百萬的休旅車,爬山涉水到深山清溪旁釣魚、烤肉、露營,然後留下垃圾離開。你對自己的生活品質感到自豪,因為你的休旅車或吉普車能夠到達別人到不了的地方?停下車,一切非常幽靜閒適、遠離塵囂?足見你的與眾不同?不!那是因為你可惡地闖進不該遭受外來破壞的保護區,因為你的自私行徑,社會將來不知要付出多少代價。我相信在台灣,「有格」的生活玩家還是很多,但「沒品」的自然環境敗家子,可能還是佔多數,更可嘆的是,他們也許還自鳴得意,週一上班向別人吹噓自己征服了「XX溪」、「XX山」。還是強調,吉普車隊的發展不是不好,在九二一地震時,面對崎嶇不平的亂石區,許多車隊的確發揮很大的功能,但練習區域的劃分應該要加以限定,更重要的,大多數國人也許有「休閒生活」,但卻沒有正確的「休閒態度」。

ntnuspa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