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義傑‧對台灣來說不是個陌生的名字。但,卻不見得每個人都真正認識他。或許他常被作為「勇於逐夢」的代表人物,然而關鍵在於「築」夢,而非「逐」夢。如果冒險是林義傑的夢,他的說法是:「冒險最特別的定義是它必須要有很好的組織、很好的計畫、很好的規劃與步驟之後,並且你做的是沒有人做過的事情,那就是冒險......它必須得細心規劃,而不是光想做一件事情,卻毫無計畫,那可就危險了!」要不要做出空前絕後的創舉是一回事,審慎的計畫與執行卻是成功的必要條件。在學校看了許多有「夢想」的孩子,但大多數只是「夢」,只是「想」,卻沒有其他實踐夢想的準備。隨著社會大眾對教育的重視,這些孩子充分瞭解現行學校的「不完美」,他們可以輕易引述學校壓抑個體發展的觀點,能夠批判教育體制對他們的不尊重。但最嚴重的不是這些所謂的「爛教育」,而是他們發展出來一種自欺欺人的態度,他們用這些困境合理化自己放棄學習的行為。這裡的學習不是課業的學習,而是人生態度的學習。有多少學生在國中階段放棄了人生態度的學習?對於這方面的培養,我認為台灣的教育並沒有忽略,但偏重智育的缺點讓不成熟的學生情緒化地以偏蓋全。
學校,留不住學生的心。某些人抱持「離校才能擺脫束縛」的想法,他們對未來並沒有什麼想法或規劃,只是單純不喜歡學校裡的這一套生活模式。有些則認為「離校之後才能海闊天空」,他們通常非常自信於自己能靠著發展興趣、才能闖出一片天,而這樣的機會不在學校內,而是在校外。不可否認地,當前的學校教育確實壓抑了部分學生興趣的發展,但這類學生的洞察顯然也受到某種蒙蔽:太相信自己與未來,而全然忽略現實的挑戰。這讓他們捨棄課業而枯等著畢業之後的「飛黃騰達」。諷刺的是,比他們更有音樂、美術、運動才能的學生,早已知道或被告知善用學校的資源為自己累積未來發展的籌碼,同時不輕易放棄現實中很重要的升學考試。而那群「樂觀主義者」,拒絕考試制度,同時拒絕其他的學習,往往在畢業後進入三、四流學校,過幾年浮浮沈沈之後,也不復見他們重提之前的青春大夢。在此並非否定學生追求夢想的企圖心,而是在既存結構下,某些教育中充滿希望的觀點(例如「教育應該尊重每個學生的差異,協助適性發展」),反倒被部分學生奉為圭臬,一方面藉此批判現存教育對他們的壓迫,一方面作為自己放棄學業的理由:因為這不是適性發展的教育,所以我才會落得這般下場。教育不是十全十美,但沒有盡可能吸收教育中可用的資源,就無法跨越。懂得學習,才能跨越。
目前分類:文字的觸發-書感 (4)
- Jan 18 Sun 2009 04:08
跨越心中的磁北極
- Jan 15 Tue 2008 21:36
黑暗的幸福-姊姊的守護者
因為病魔的召喚,安娜來到這個世界。她的姊姊凱特與死亡纏鬥,而安娜必須像護衛公主的騎士一樣,緊隨在旁,時時有奉獻自己鮮血的準備。對父母來說,她代表光明與希望的誕生,但對安娜自己,卻是被無情地擲入不幸與限制之中。我們可以為了拯救一個生命,而創造另一個生命嗎?一個生命,能以拯救其他生命為根本意義嗎?書中有很多角色,當我們一一「問」他們的時候,才會真的瞭解這兩個問題。
最終安娜獲得想要的自由,但她並沒有機會享受。凱特沒有獲得她原本想的解放,卻意外地成為幸福的公主,感念哀悼著為自己犧牲的騎士。結局並不完美,「不幸」改變了一個家庭,而諷刺地,最終也是「不幸」改變這個家庭。
- Jan 03 Thu 2008 20:12
禁錮下的偷書賊-巴爾札克與小裁縫
文革,非常空幻的詞彙,但只要稍加想像,那幅景象就帶著稠重的色調浮現眼前。遙遠的鳳凰山,鬥爭至此少了鮮血的駭人氣味,但流汗是免不了的,偶爾深夜思鄉,也只能飲淚解解渴。但這兩個年輕的心靈總是可以苦中作樂,如果不這麼做,怎麼麻醉身處詭異夢境的自己呢?年少,輕狂,不知該讚揚還是哀嘆?巴爾札克與偷書賊,與禁忌有關;小裁縫與青春純真,與希望有關。他們釋放了巴爾札克,突破了禁忌,得到了精神上的自由;寄望在文革氛圍中種下文化的種子,那冒出頭的芽卻也送走了他們的希望。過程,結果,悵惘。巴爾札克成灰燼,而小裁縫也再不是小裁縫了!
- Oct 28 Sun 2007 00:09
萬世師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