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彩色粉筆很鮮豔,但始終離不開單調的黑板,還必須勉強自己滿足於短暫的炫麗,然後瀟灑地化為塵煙。沒有黑板,躺在盒子裡,她還是粉筆,但已經失去粉筆的生命。只能用自己散發出的視覺訊號,宣告著她無意義的存在。


ntnuspa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考完基測,不少學生已經無心學習,就算要拼第二次的孩子,也想著考完之後要「放鬆」一下,特別上個禮拜又夾著端午節假期,有點小暑假的浮躁氣氛。為了因應這樣的挑戰,我提早印製了一百多張明信片,然後發給任教的三個班級。學生拿到明信片當然是一臉狐疑,然後我很簡單地作了說明:先在正面收件人與收件人地址寫上學生自己的資料,然後送件人寫上西苑高中。背面寫上「想對三年後自己想說的話」:心情抒發、未來期許、鼓勵自勉都可以。三年後,我會將這些明信片寄出。或許有些人搬家移民收不到,或許有些人收到之後隨手一丟,但我也相信有些人將會有很特別的感觸。這個點子不新,自製明信片一點也不精美,然而被賦予的意義卻是無可取代的。

  雖然不想作太多限制,但還是一再反覆叮嚀學生要用心寫。心中浪漫地想著,或許給孩子最大啟發的,不是家長、父母與朋友,而是他自己三年前寫的那張明信片。

ntnuspa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是六月四日。一個很有意義但也很可能沒有意義的日子。有意義,因為紀念十七年前一群知識份子如何帶動人民對抗專制政府的慘烈故事。回顧六四,或許有人會藉此強調對岸的暴政血統,但我更在意的是,我們能不能夠體會民主得來不易,常常是「抗爭犧牲」而來的?那些慷慨激昂的影像,擋在戰車前的身影,逐漸隨著時間模糊消逝。在今天,媒體決定人們的想法,操控人們的記憶,刻意忽略或提醒仰賴「體外記憶儲存設備」的我們。如果用更宏觀的眼光,詮釋根植於權力,而歷史充滿虛假、欺騙、謊言。在六月四日,六四已經不是六四。

  前天夜聚跟宮下談了很多,從生活到音樂,然後漸趨談到敏感的政治與歷史。一個是來臺灣十年的日本人,一個是單純的局內觀點,無論立場、觀點有何差異,我們試圖在理性的前提下,描述詮釋自己認為的「可能性」,儘管這種可能性對某個人來說或許就是「真實」。但我仍然相信「詮釋植基於權力」,不管誰的觀點誰的立場都是如此。對政治與歷史,別抱著過於浪漫的幻想,道歉與不道歉之間,牽扯的因素絕對不是「誰對誰錯」而已。戰勝與戰敗的差別,也不是因為正義選擇了其中一方。所謂真理知識,不過是暫時性的合理化詮釋,在表層之下,隱藏著許多刻意增刪的陰謀。「達文西密碼」掀起軒然大波,但對我來說,真假即使尚未趨近明朗,但那些「謬論」凸顯的就是對「理所當然」的懷疑。天下,沒有不能懷疑的事物。的確,Popper的否證論在我心中開始有了影響力。會不會流於消極?至少在這個權力關係交織的世界,它讓我有一個比較能夠憑仗的信念。

ntnuspa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近年來,臺灣媒體學著國外潮流,三不五時談論著「第一家庭」的傳聞軼事,某些人彷彿變成了「王室觀察家」,而總統府發言人偶爾還要為「第一家庭」出面說明。國外有沒有這樣的情形?老實說我並不清楚。但我總覺得,總統是人民選出來的,具有民意的基礎,但他的親朋好友呢?難道真的「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嗎?我不否認總統的親人比一般人重要一些,所以我可以理解派隨扈確保他們的安危。但「第一家庭」的成員,並不因為他是總統的「雞犬」,就連帶享有民意基礎或法定權威。然而媒體卻很習慣地「關心」這群人,甚至第一家庭本身也製造新聞,來形塑一些所欲達成的公眾印象。「王子公主駙馬爺」、「世紀婚禮」、「第一金孫」、「第一親家」、「第一管家」、「第一夫人的推手」、「第一金孫的老師」、「第一家庭的友人」、...媒體與第一家庭份子就形成一種互生關係。媒體不斷強化,第一家庭成員又樂於承認自己的「不同」,結果就是「第一家庭集團」印象的強化。本來與國政無關的人,卻因為這樣的惡性強化,彷彿真的變成「somebody」,難怪狐假虎威的事會發生。如果中肯一點,就算自己不要求,別人為了「第一家庭」的印象,很多人就會刻意討好。而諷刺的是,社會對第一家庭的印象是「被」創造出來的。越是強調、在乎「第一」家庭,「第一」家庭就變得「重要」...而這樣的強化,有必要嗎?

  我不否認這群人的存在,但問題是我們賦予這群人怎麼樣的角色?就我看來,他們與國家或民主制度沒有多大關係。要清楚這樣的區隔,但不要誤解是因為今天出了事情才要強調「劃清界限」,早該如此做了!更別提陳總統拿「第一家庭」來自稱,那不是更強調這群人的「存在」?而且也犯了拿「閣下」自稱的錯誤...但最根本的,如果「狐」與「虎」的定位明確,又怎麼會發生狐假虎威的事情呢?


ntnuspa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多「成語」都是從「典故」或「原句精簡而來」,例如最近的「罄竹難書」:「罄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如果不論典故與原文,單就字面解釋,的確是可以說「用盡竹子也寫不完」。如果這樣是可接受的。那麼「陽春白雪」呢?「郭公夏五」呢?「魯魚亥豕」呢?「下里巴人」呢?「成語」就是長久下來「相襲沿用而成的語詞」,有其情境脈絡與慣常用法,因此不單單只是「字面意義」而已。無怪乎杜部長的腦筋急轉彎引起這麼大的風波。

  但換個角度想,杜部長如果將他這次的理念落實為政策,帶動人民全面向「成語」挑戰,對「陳言濫調」進行徹底的破壞,那也是一件很「了不得」的事。從此,考題中的成語沒有標準答案,寫作文運用成語可以隨心所欲,解放了長久以來的束縛與限制,開創語文世界「什麼都可以」的後現代局勢。從此,語言是表現自我意識的單向宣稱,不需要考慮人家懂不懂。用得不對?哪有什麼不對?我的意思是這樣就是這樣!是我操控文字,又不是文字操控我!我寫,故我在!誰都不能批評我用錯成語!因為我就是要這樣展現我自己!一連串推論之後,那將會是個怎麼樣的未來?

ntnuspa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當晴空萬里時,並不覺得陽光有什麼特別的吸引力,因為陽光普照。然而當烏雲密佈,卻又故意透出一束光芒的時候,反倒喚起心靈深處的趨光性。假想,置身於那道光束下,會是什麼感覺?在雲層之上,又是怎樣的景象?所以,獨特比普遍令人嚮往,未知比已知更令人心動,而自然人事的變化,就這樣挑撥著人類脆弱而搖擺的心靈。一切都是人心的作用。


ntnuspa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May 21 Sun 2006 23:27
  • 何必




那就往前想吧
放開手

ntnuspa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ntnuspa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May 13 Sat 2006 03:18
  • 斑駁



  隱藏不住秘密的熱漲冷縮,抵擋不住水分的胡亂拉扯,掩蓋不住真實的醜陋面貌,於是,阻隔的牆開始斑駁、虛假的歷史開始斑駁,凝結的時空開始斑駁...視線,也就跟著裂了...


ntnuspa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 May 09 Tue 2006 21:56
  • 糾結



  趁著空堂,悠遊在校園的蠻荒之地,搭配著陽光的戰鼓聲響,無目的地展開狩獵,隨意補殺光線與存在的平凡片刻。搜尋,它不說話,我也不說話;它躲藏著,我也隱匿在寂靜之後。驟然,出現。在雙方凝視對峙之間,誰是獵物?一旦輕舉妄動,引發嗜血的本性,就是一場視線的追逐與佔有,然後大口咀嚼。

  與「糾結」何關?因為我是一個複雜的獵人,在一次一次快門展開的殺戮之中,追逐的路線,其實也是我倉皇逃竄的蹤跡。

ntnuspa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ntnuspa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提醒自己
不隨便問、不隨便在乎、不隨便企盼
不隨便說、不隨便建議、不隨便負責
不隨便罵、不隨便鬱悶、不隨便氣憤

ntnuspa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就像一層無形或有形的玻璃牆,隔絕。視線穿透,卻無法感受未知的溫度,無法營造出想要的情節。取材、構圖之後,因折射產生的落差,令人惆悵。眨了眼,按下快門之後,那一刻就過去了。才驚然發現,時間的消逝,是一種無法控制的遠離,即使看得到,可以想像,但那一點與這一點的距離,就是隔絕。


ntnuspa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十六日台北縣於中山國中舉行「國民中小學暨附設幼稚園合格教師暨代理代課教師甄選共同科目第一階段英語電腦能力檢測」,在這一連串名詞背後的意義是「應考人必須通過這個能力檢測,才有資格參加台北縣第二階段的教師甄試」。在師資供過於求造成的激烈競爭下,自然吸引了各地考生前來參戰,不僅長途奔波,更耗費交通費與住宿費。然而可議之處在於「未來各科不一定有教師缺額,或是缺額非常少」。姑且不談缺額多寡問題,至少這呈現了「資訊不對稱」(asymmetric information)的不合理情境,因此我將之謔稱為「一場賭博」。考生在無法得知缺額的情況下,抱持「有考就有希望,沒有考連機會也沒有」的心態應考,所投資的金錢、精力與時間有如賭資,而不確定的錄取名額則是莊家的誘餌。然而在這場賭局裡,誰是贏家?誰在販賣「希望」?

  筆者對此類考試有諸多質疑。就考試目的而言,官方說法為「激勵教師將英語融入各科教學及校園日常生活,塑建英語學習的生活情境;鼓勵教師主動進修,提昇英語及資訊能力,以利學生英語、資訊學習;增進各科教師資訊應用能力,多媒體教材製作融入各科教學,以改善教學方式,提昇教學品質」。雖然立意良善,但分析考題形式與內容,極大多數都是「記憶性資料」,能否達成上述目?筆者認為與其考前公布題庫、考生人手一本拚命死背,倒不如投注心力鼓勵在職教師的進修,強化「實踐層面」的知能。否則題庫題目「一條UTP纜線內含了八條銅質傳輸線」究竟對教育現場的教師有何意義?換言之,這種考試型態是否合適?取向是否太偏於硬體知識?除此之外難道沒有其他選擇?

ntnuspa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教師信念中學生圖像的批判檢視:以「學生分類架構」及「教師能力觀」為例 2006.04.30發表於澳門《華人社會的教育發展學術研討會》


ntnuspa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