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教學網的連結關掉了,其實就等於關站。心目中的教學網站,重點不只是記錄、不只是資料的蒐集,而是與學生的互動。沒有互動,存在的意義就受到動搖。網路上可以找到許多「教學網站」,但多數是以教師為立場的「教學」網站,提供補充資料、試題等等,而學生能參與學習的部分,卻少了許多。要互動,前提是學生能夠上網,而且願意參與,就這個標準而言,我的教學網站是不及格的。
是否每一個學生都有能力上網?在技術上,或者經濟支援上?答案是否定的。網路是未來的趨勢,但它還沒有想像中那樣普及。在班上,大概只有三分之一的學生上網,而絕大多數是為了「網路遊戲」,而他們的網路能力可能就只限於遊戲,這是理想中的「網路人口」嗎?家長只見每月暴漲的上網費用與日益退步的課業,絲毫沒見著網路所帶來的好處。「網路教學」本希望提供學生另一個學習的管道,體驗另一種學習的方式,但我退縮了。正如「堅持」裡所提及的,我無法持續一個人的獨角戲,在缺少互動鼓勵下,我找不到理由說服自己做下去,說服自己「堅持下去將有助於某些人」。
學生憑什麼要去教學網站?連上網路所面對的是無數引人入勝的網站,何必還去你的教學網站?下課後,何苦還要跟學校課業扯上關係?除非你硬性規定。然而在網路未全面普及的情形下,不可硬性規定學生必須上網,否則不正是符合教育社會學的「文化資本、階級再製」?最合適的情形,是學校電腦教室的使用,然而目前學校電腦教室還是以資訊教育為主,其他學科分配到的時間少之又少。實際的限制,影響網路教學的進行。一個互動良好的教學網站,不僅要勤於更新,學生的參與度也是重點要素,兩方面我都失守了,也無力再重振。有許多商業性質的教學網站,標榜有題庫、線上測驗等等,其實這些不難做到,但教師所受到的鼓勵太少了,設計一個教學網站,還不如多花點心力「要求」學生課業表現,家長比較肯定後者。
- Mar 13 Tue 2001 00:00
消失的教學網站
- Mar 12 Mon 2001 00:00
不足
前幾天發現一個超強的搜尋引擎goople,不僅提供搜尋,而且還有庫存頁,這樣即使網站已經關了,資料卻還能夠找得到。於是好奇地查了自己的名字,有一百零一筆資料,當然有同名同姓的:一位大學教授、一位食譜專家、一位小學生。
其中,看到不少自己的作品,還有去年教研的榜單。好奇心作祟,將去年師大教研榜首的名字輸入查一查,看看有沒有他的文章或是經歷之類的。果然不負眾望,查到了好些資料,其中有一些是在楊深坑老師國家講座中發表的報告。嗯,看了讓人有種奇特的感覺,不知是太久沒有寫正式的報告,還是太久沒有接觸那種文謅謅,或者說密度很高的文句。總之,覺得有點恐懼。文中所說的人物與理論,大多是自己聽過卻不曾深入瞭解的。不知道他寫這些報告,是信手拈來?還是參考了許多資料?如果是前者,那倒是蠻恐怖的,難怪人家是榜首!知道自己去年基礎沒打穩,面對幾個月後的研究生生涯,得重拾書本了!
去年,上榜跌破大家的眼鏡。我那時告訴自己,不管今天別人怎麼看我,將來我要證明我的確有資格可以考上。今天,我再告訴我自己一次。
- Mar 11 Sun 2001 00:01
過去
過去:那些所有曾經發生過的事情。對你、對我、對他,有些過去我們並不想記起,希望它不存在,然而事實不能改變,所以,人類選擇遺忘。沒有遺忘的保護,又沒有看破紅塵的慧心,你只能擁抱痛苦、以鮮血灌溉荊棘。
過去,它溶解在時間的流裡,你以為已經消失無蹤,以為往事將被汪洋的龐大所消滅。但在遠方,它卻不知不覺地沈積。有天漂泊的你流浪到不知名的異鄉,才驚覺腳下傳來陣陣熟悉的炙熱。低下身,那一望無際延伸的,不正是曾經用拳頭、用鮮血、用痛楚擊碎的過去?
你的過去?我的過去?我知道在遠方,它們將混合成一片更難以粉碎的城。不過,即使鮮血、痛楚,我還是要敲碎部分的生命,讓時間的流送它一程。因為,我能遺忘的,太少了...
- Mar 11 Sun 2001 00:00
堅持
又是個無所事事的假日。對於php+MySQL的工程,終於有一點小小的進展。但是班網及系友會的進展,就有點讓人灰心。尤其是班級網頁,本想好好地充實一下,無奈似乎都沒有人在乎這件事,連甄選專區都沒有吸引力嗎?失去動力...我想,這也是我自己的弱點吧!一件事總是要有別人的鼓勵,才做得下去。否則,就要像「男生愛女生」一樣,為了給她驚喜,才有動力。這輩子,讓別人驚喜的事情算是做了不少。可是,有的人身上似乎就是沒有驚喜的細胞,這樣真是讓我一點成就感都沒有。
每次有這種感覺時,就想到那些能夠「堅持」的人。不管別人的看法如何,就是能堅持自己的理想。當然,有些「堅持」本身不見得是對的。不過,在「不受他人影響」這一點,已經是我所敬仰崇拜。歷史上,許許多多留芳百世的事蹟,不就是來自於「堅持」?回顧過去,我的堅持大概只有根著在我的個性上吧!
今天,要堅持什麼呢??
- Mar 08 Thu 2001 00:00
錯過
錯過,因為我們匆匆,心靈上的匆匆。忙碌的現代人,心就像一面冰冷的鏡子。對於一些事,只不過如同倏忽即逝的影像映在鏡子上,反應那一剎那,終究沒有什麼改變,不曾在心海留下什麼。
錯過,是最容易的一件事,無論有意或無意。有意的錯過,讓自己過得更輕鬆?有嗎?只能再努力訓練自己的演技,來隱藏心中的有意錯過。無意的錯過,使人生充滿惆悵與無奈。但我們往往忽略這樣從我們身邊流去的事物,只有回首時,才看見自己匆忙而凌亂不堪的腳印。
那腳印綿延到回憶的遠方,凌亂而彎曲的直線。它不曾走向大海,體驗浪潮;它不曾走向花朵,享受芳香;它不曾走向其他人,珍惜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它就這樣紀錄著單調而單調而單調的人生。
- Mar 07 Wed 2001 00:01
臺灣論(下)
日本統治對於台灣是好是壞?這已經是歷史問題,歷史著重客觀地「逼近」真正史實。對於日本殖民台灣,回憶小時候的歷史教育,是一面倒偏向負面的,難怪小時候有仇日情結。但隨著思想的解放,正反的評價逐漸取得平衡點。清末台灣已是中國現代化的模範省,而日本在台灣的建設,也的確不可忽視。水利、交通、都市規劃乃至於種種本土性的台灣學術研究等等,都超出了之後的國民黨政權。甚至在政治上,允許「台灣議會請願活動」達數年之久,與國民黨之後的戒嚴、白色恐怖相較,不知該有何感想?然而始終不同意「以功蓋過」的論調,有功有過是並陳的,歷史自有公斷,怎可隱惡揚善?日本殖民對於台灣人民的經濟剝削、台日人權利的差距、把台灣當作侵略的跳板、強迫台灣為日本的侵略奉獻。這些是我們多年來的焦點,但眼光集中之餘,是否要後退幾步,更全面地看看。甚至反省自己,看看現在的台灣,回想我們「大中國輝煌的歷史」,是否也有這般功過並陳的時代?
殖民,就是為了本國的利益,尚未聽說那個殖民政權對殖民地人民視之為同胞的?就算是當時歐美「先進」殖民國家亦是如此。殖民文化是跋扈的、剝削的、自以為高高在上的。以上位者而言,要易於統治,「同化」絕對是必要措施,大中華的「文化戰爭」,國民黨的強迫同化,與日本人不是五十步一百步之別?當時日本的許多同化措施,隱含著政治意圖,司馬昭之心,但同時,的確有許多日本人是為台灣人民著想的,也許他腦袋裡台灣人日本人還是有斷差距,但是台灣人的立碑感恩,並不純然是政治性的。同化、抗爭,是台日間的一個衝突點。這種文化的抗爭,在今日還存不存在?台灣,對於外來的文化似乎不怎麼「挑選」,「哈日」、「哈韓」、「崇洋」,顯現台灣的浮萍文化,風往哪吹,就往哪飄。對自己的多元文化,表面上互相尊重,但台面下還是暗潮洶湧。本可客觀的議題,扯上政治就令人無力感嘆。政治,管理眾人的事?似乎不是吧!大概是「利用眾人」的事。
談到教育,從這本書看到教育的效果,絕對不是考試分數高低、升上哪所大學而已。它影響的是整個民族或國家對內對外的觀點,只是教導吸收,而不教導「思考」,那麼在任何時代,都會有自身的「盲點」存在。日本在台灣的教育,是以「同化」為目標,而差別待遇是明顯的。但是功效呢?影響似乎橫亙日治時代,國民黨戒嚴,延伸至今日。就此,不得不承認教育影響人之深,而我們要記得,每一時代的「學生」,都可能是將來的領導者。對於教育,豈能不慎?然而今日的教育,唉,寫來又是一大篇。日本教科書對於歷史,有所掩飾、曲解。我們批判這種鴕鳥心態,為了追求公理正義的同時,別忘了反省自己。因為過去這種現象,在中國、台灣也是很「盛行」的。
- Mar 07 Wed 2001 00:00
臺灣論(上)
今天把「台灣論」看完了,居然還是從學生那拿到的。這本引起軒然大波的熱門書籍,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有什麼感想?唉..該怎麼說呢?慶幸自己總算還有點腦袋,不至於隨政客起舞。作者本身是日本的極右派,書中的內容自然偏向右派思想,跟上次來台也頗受批評的石原慎太郎想法接近,對於日本過去所做的「惡行」,多抱持否定的態度,或者從另一個角度解釋。
作者小林認為在台灣可以找到失去的日本精神,書中一方面對日本現狀多所批評,另一方面鼓勵日本青年向台灣「某些」政治人物看齊,書中非常推崇台灣的民主政治,並且對中國大陸及朝鮮有負面的描述。其中對於受過日本教育的前總統李登輝、許文龍等評價甚高。書中的觀點可以說是十分個人,主觀雖然偏頗,但也論及一些日本及台灣的現狀,觀察入微,就此部分,我們應該多加反省。
小林的重點在於「歷史自覺」,認為戰後新一代日本人沒有歷史概念,已經忘記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只會跟著歐美起舞。而這在日本已消失的精神,卻在台灣開花結果!如今台灣的開發與成就,是那群受過日本教育、散發日本精神的政治人物努力的成果。而他們為什麼可以成功?因為他們沒有「忘本」,沒有忘記日本統治下的那段歷史。他要日本人不要忘記歷史,舉證的是「台灣人」沒有忘記日本統治歷史,沒有忘記日本殖民對台灣的貢獻,因此台灣能成功。這樣的說法,足見他對日本殖民台灣的態度,當然,另一方面也顯現他亟希望日本人找回自己的認同。撇開台日的複雜關係,他是自認為愛日本的日本人,藉由他所「發現」的台灣,來宣揚右派的理論,他認為對日本新一代有啟示作用。在台灣、日本,多少人有這樣的舉動?絕對不在少數。過去不談,直到現在我們不是常以「華裔同胞」的貢獻,來往自己臉上貼金?其實,那些華裔傑出份子,腦袋中拿不拿我們當同胞?無論如何,如果書中有所偏差,而我們思想堅定,何必隨之起舞?何必視之為洪水猛獸?
- Mar 05 Mon 2001 00:00
藏
晚上,我家的狗跑來我房門前,嘴巴裡咬著一大塊肉,照理說不是很滿足?可是牠流露哀求的眼神,還搭配著可憐的低鳴,你猜猜牠要幹嘛?三天前我也猜不透,當天晚上我在棉被裡驟然踩到一根冰冰涼涼的物體,低頭一看,沒想到居然被一根骨頭嚇了一大跳。迷團豁然開朗,狗狗要藏骨頭,可是家裡都是水泥地、家具、書桌,哪像外面有泥土可蛙、有樹枝可掩蓋?於是動起棉被的腦筋,剛好我的房間又是和室木板,不用跳上跳下,簡直就是藏寶的天堂嘛!之後,每天出門都得關上房門,免得哪天與骨頭共眠。
藏,這個動作,隱含著許多意義。保護自己,所以把容易受人覬覦或是對自己不利的物品藏起來。儲藏,避免無謂的消耗,以備不時之需。留待後人,如古人著書藏諸名山。逃避,把自己藏起來,或者是那些暫時見不得人的物品。害怕失去,寧可在心裡擁有它,也不願放在身邊。遠離世俗,置身事外,不希望受人干擾,歷史上許多有名者將自己藏起來,活人死人皆然。
藏,如果不是為了趣味性,通常行為者是非常不喜歡被「發現」的。據說,參與秦始皇陵墓興建的人,不是陪葬就是滅口,如此偉大的統治者,死後受誰保護?「天子」的身份還會保護他嗎?兵馬俑的將士可以擊退侵犯者?只有「藏」。藏了幾千年,我想那已經算是很成功了。
- Mar 04 Sun 2001 00:00
假日
星期五研習,接著又是兩天的假日。沒事晃來晃去,時間也過得很快,明天又要開始上課了,有點倦怠..。星期六跟佑蓁、明宗、和伸一起去吃飯,好久沒有這種機會了。那種感覺,有點欣慰也有點惆悵。欣慰的是,雖然畢業了,但是情誼還繼續保持著。惆悵呢?未來,有機會聚聚嗎?會不會在忙碌中淡忘了彼此,突然想到對方想要聯絡,卻又有點莫名的膽怯?這也加深了我做班級網頁和系友會網頁的決心,那樣,生活至少有一個交集吧!
這個週末,本想研究PHP和Mysql,但是被其他網頁計畫打斷,又繼續做了新的網站,教育系八九級乙班的網站,架構大致確定,以後再慢慢充實,唉....希望同學會常來光顧。另一方面,也設計了一個系友會的籌備網站,能不能成功呢?還是個未知數,先從這幾屆開始做起吧!那些教育大老們..可能要等有點成績後才敢去邀請。然後就是妹妹的大學推甄,想幫她做個網頁加加分,在面試及資料準備上,應該幫得上忙吧!雖然她學科測驗的成績不怎麼理想,但第二階段測驗拚拚看,說不定就可以少了五六月的奮鬥,那可是一件很爽的事呢!(唉...回想我的大學推甄.....面試的表現實在...不堪回首...)
- Mar 02 Fri 2001 00:00
沈迷
沈迷什麼?網路。今天又去買了兩本電腦書,有關PHP和Mysql。也不知道為什麼,就是想學想瞭解。半路出家,大概也成不了什麼氣候,只是當作一種興趣。回想國小三年級,那時PEⅡ可是當時最HOT的文書處理軟體,電腦也還沒這麼普及,當時會PEⅡ可讓我有點自鳴得意。沒想到十幾年後,只能跟在別人後面跑,這當然有許多因素,不過至少證明時代巨輪真的是邁開大步在跑!「學如不及,猶恐失之」,這樣的感受年紀越長越強烈。
說到「沈迷」,那是件好事嗎?有人沈迷,所以一事無成。但歷史上的許多知名人物,卻不也是因為「沈迷」而得以留名青史?沈迷於理想、沈迷於思索、沈迷於幻想...對那些人來說,沈迷就是單純的沈迷,身陷其中,那是一種投入,忽略是否有代價有回報的付出。對於沈迷,我寧可把他想作生命中潛在的執著,就那樣使人無可救藥,有如飛蛾撲火。那這樣,沈迷好不好呢?不知道,這是人性本質的反應。只能說,沈迷,人類行為模式之一,原因不詳、功能不詳。
- Mar 01 Thu 2001 00:00
心情
嗯...心情隨筆!好像都還是蠻嚴肅的嘛!也不知道為什麼,難過、憤恨的事寫起來總是比較順手。今天上社團活動,蠻挫折的,讓我懷疑「興趣真的可以培養嗎?」國中的聯課活動,比起高中大學,少了那一份自主與興趣,無奈地看著他們茫然的臉孔,心裡也很茫然。背負著口琴社的招牌,總不能掛羊頭賣狗肉吧?早知道開什麼康輔社或服務隊,從前那些教案或成長課程就可以派上用場,課程內容也彈性許多。回想高中時,如果不是想沾染一些帥氣,不是想出出風頭,大概也不會碰口琴吧!所以,對於課業繁重只想來輕鬆一下的國中學生,總狠不下心來要求。然後詭異的氣氛就在彼此之間凝固,連腦細胞都凍住了,這樣茫然的我,倒是頗少見。不過說老實話,我也沒有很用心地去設計課程,這倒是蠻慚愧的!
今天一共有六節課,喉嚨有點失控。如果有一天,突然發不出聲音,那心中會有怎麼樣的感覺?想想,蠻恐怖的!不是嗎?感謝上天,我能看、能聽、能說、能跑、能跳、能嘶吼、能感覺,這的確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幸福!
- Feb 28 Wed 2001 00:00
二二八紀念日
今天是二二八紀念日,放假。其實國定假日,是休息、出遊、塞車、大採購的代名詞。我們期待著放假,管它是什麼節日?行憲紀念日、台灣光復節?節日的歷史意義已經在時間流裡退去,只不過是幾十年。二千多萬的台灣人民,有多少在今天「紀念」那段歷史?為二二八事件的受難者默哀?
強弱之勢,總有欺凌壓榨參雜其中。這是歷史中不斷上演的戲碼,「安可」聲不斷 ,加演場次無限。二二八的來龍去脈牽扯極廣,但收場的,仍是這齣賣座影片。演員長江後浪推前浪,但是導演們啊,何時拍不同的片呢?導演們說:「沒法子啊,演員只會演這種戲」。歷史的演員啊?你只會演這種戲嗎?
近來慰安婦的問題又激起軒然大波,回顧台灣歷史,悲慘多於光輝。強權交替,犧牲的是人民,壓榨的是百姓。不過在今天,除了討回公道,是否還有更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撇開那些「暴政」,外來強權統治,一再利用族群間相互制衡、相互削弱。荷蘭時期如此、明鄭如此、滿清如此、日本如此....如果說中國人不團結?那麼台灣人呢?台灣人為何一再流血?而許多許多是被自己的同胞刺傷的?團結?在台灣人的個性中,到底團結是什麼?團結,牽扯到歷史,那就太複雜了...
- Feb 26 Mon 2001 00:00
另一個自己
我,有許多面貌。無意流露的、有意塑造的。想作網頁,因為想塑造另一個圖形化、文字化的我。這個想法下,虛擬給了我許多空間,但容易使人迷失其中,在外觀與特效的泥沼中。最後顯現出來的..是我嗎?說不定只是虛假。不排斥那些裝飾,而是我應該多下點功夫建構「自己」,如果我要「自己」像我。
- Feb 25 Sun 2001 00:00
讀詩有感
張繼的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這首詩相信大部分的人都耳熟能詳。那天補校開課時,問起假日大家去哪玩?有位學生去了大陸蘇州,他轉述導遊的話:「江楓指的是楓橋、近江橋(音譯),當時漁船多停泊橋旁,因此才有「江楓漁火」之謂。」他也說,當地並無看到江邊有楓樹。關於這樣的說法,不知可信度如何?如果真是指兩橋,那麼這兩橋必然建造於成詩之前。然而,地名、詩名、橋名,可作不同的排列組合,真相如何?得花時間考證。
想到這,到網路上查資料,有人針對此問題討論,提出古人考據,還是認為應是指江邊的楓樹。無論如何,在確切證據之前,「可能性」總是存在的。也不管「江楓」是否為詩意的重點。讓我想到的是,我受的教育「有可能」只是「片面之詞」(至少針對這首詩),我就這樣相信,甚至教導學生相同的內容。對學生來說,他們也可能相信一輩子。也許這些知識無關緊要,畢竟江楓與我何干?但可怕的是-我們殊少懷疑,我們只是接受。
- Feb 23 Fri 2001 00:00
台灣
最近在讀李筱峰的「台灣史一百件大事」。台灣,我許久沒有為這塊土地感動過。如果說一塊土地有靈氣,那麼必是經過生命的灌溉、鮮血的洗鍊,那麼生命鮮血何來?必然有犧牲者與迫害者,兩種角色正是歷史舞台悲劇戲碼的要角。對於這些人們,我過去殊少關心,忽略他們可能是百年前走動於此的生命,若我能神遊過去,也許能聽到他們的嘶吼聲,也許能聽到琅琅的讀書聲,也許能聽到那些陌生的語言。或是,聽,槍聲響起;看,眾人倒下;感覺,鮮血汩汩滲進沙土的震動。那苦澀的鹹味,說不定還固著於我手中的那把泥土。亦或是,蟄伏於水泥叢林的地表深處,等待地面同樣頻率的脈動?
史實,就像小說,赤裸真實的小說,它以龐大的空間與時間吞噬著你。台灣的歷史,翻閱它,才會發現我腦海中的思緒、身軀中的血脈,與那些人們如此接近。他們?犧牲者?迫害者?其實兩者都是,甚至所有的角色都是。我們無法否定事實,無論是過去或現在。探索過去,或許就是在尋找那凝結在台灣土地的血塊,融化它,替我們的血、生命,加注一分深沈與動力,使我們不再畏懼終日侵蝕台灣的浪濤,使我們不再像池塘的浮萍,縱使波面如鏡,卻深感虛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