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台中圓滿劇場的戶外首映欣賞了這部感人的電影,本來擔憂開放式場地的種種變數會干擾觀看的心情,但影片的動人魅力明顯蓋過這些顧慮,眼淚照流,笑聲的歡樂更因為一萬人的迴響而加倍。但還是參雜著小孩的尖叫、嬉鬧聲,甚至有人無視於電影播放,大剌剌站在你面前演出邂逅驚喜的戲碼。當下確實有些厭惡,但事後這些小插曲反倒令我想起小時候,在學校操場看古早味蚊子電影院的點點滴滴。幸好這部片值得再進戲院欣賞一次,屆時久石讓配樂的穿透力大概會加強幾百倍吧!

  就片名來說,日文Okuribito是「送行者」,英文片名「Departures」意指「離開、出發」,兩者都回應片中「死亡雖然是離開,也是邁向重生旅途的起點」這個觀點,而納棺師可說是「邁向重生旅途的協助者」。香港片名為「禮儀師的奏鳴曲」,台灣版字數最多「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從片名就可看出送行(旅程)、禮儀師(職業)和音樂這幾個元素。尤其音樂在片中的地位不可小覷,久石讓的配樂固然是盪氣迴腸,在情節安排上音樂也和主角對父親的複雜情感、個人理想的幻滅、重新找到生命的重心緊密相連。此外,看到納棺動作展現的優雅、專注及韻律感,與大提琴手全心投入的影像彷彿重疊在一起。主角在拉大提琴與納棺時的專注神情,不也極為相似嗎?

  「納棺師」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工作,在一般人眼中這個「特殊」代表不正常,甚至被認為是卑賤的。但用心的社長卻用自己溫柔的雙手創造出「特殊」的另一種形式,將納棺師定位為「死者邁向重生旅途的協助者」,不僅讓死者在親友記憶中留下最難忘懷的一刻,同時也盡力讓死者在生命的終點,能夠完成藏在心中的願望。穿上流行泡泡襪的老婆婆、以最喜歡的女兒身踏上旅途的男人、為妻子最美麗容顏落淚的丈夫、悔恨自己不曾好好對待母親的兒子......有人離開了,卻留在其他人心中;有人原本放不開,卻在送別之際坦然釋懷。主角一直不原諒拋家棄子的父親,但記憶卻隱隱將他們倆連在一塊。生命有時充滿無奈,難以選擇自己喜愛的方式。而累積了許許多多悲歡離合的人們,在生命逝去之時,多麼希望在乎的人聽聽自己的故事?那塊圓滑的小石子傳達了怎樣的「石文」?主角終究還是瞭解的父親的心意,所以才將這樣的石文傳遞到自己的孩子身上。透過儀式協助喪家的納棺師,最後也藉此療癒了內心的傷口。接觸、感受生與死,是生命中的重要的環節,不僅緬懷遠行者,對於在世的人更是記憶的延續與轉折。誰將邁向重生的旅程?就我們所能確知的,其實不是死者,而是真誠看待死亡而完成救贖與療癒-那些留下來的人。

  不知主角的名字「大悟」是否刻意語帶雙關,但片中許多對話確實讓我對生死有所體悟(沒辦法到頓悟的程度)。對於「死」,許多人非常忌諱、非常畏懼、不願意提及相關事物,但它卻是生命中的自然。有幅富有禪意的題字:「父死、子死、孫死」。乍看之下有如詛咒,但題字的師父解釋:「如果你的兒子早於你死,那你一定非常悲痛;如果你的孫子比你的兒子早死,那你和你的兒子也會非常悲痛。相較於白髮人送黑髮人,一代一代照著順序離開世間,才是安享天年啊!這豈不是一種幸福?」如果死亡是一種自然,何必用不自然的方式去看待它?現存各式各樣的喪禮禮俗,也該用這樣的觀點重新檢視。喪禮,究竟是在世者的「表演」?還是真誠地尊重離開的人?想法正在轉變,回歸人性的角度或許更加重要!否則過於繁瑣的儀式,流於表面的形象塑造,往往侵蝕人們最真誠的心。這豈不是捨本逐末?無怪乎現在許多與「人」有關的職業,都慢慢沈淪為表演、虛應故事、例行公事......因為人們不再「用心」了!

  除了生與死這個大問題,片中對於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也有細膩的刻畫,我認為厲害之處在於「點題」,讓你恰到好處地掌握情境,又給了極為「舒服」、合理的想像空間。就好像簡單的幾筆線條,就能勾勒出動人情愫,不需要刻意玩弄繪畫的技巧。在這些人物之間,我感受到了寬容、瞭解與救贖,打開心結的過程令我產生許多共鳴。主角在理想與現實的掙扎是個結,父子之間的愛與怨是個結,而夫妻之間認知的落差也是一個結,當心結因為某種觸發或感動而解開的時候,淚水也跟著繩子滑下。我想,瞭解在乎的人,被在乎的人所瞭解,是一種幸福吧!

  推薦《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給大家,雖然與死亡有關,但它並不沈重也不枯燥。出乎我預期的,片中還有許多笑點,讓人在130分鐘裡面沈思、感動、回憶、又哭又笑。我深深感受這是一部說明幸福的電影。雖然老套,但幸福就在我們身邊,甚至有時在失去之後。因為失去之後留下的空間其實並不空,反倒是更寶貴的珍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tnuspam 的頭像
    ntnuspam

    灰色殘留物

    ntnuspa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