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這樣「好看」的電影。有音樂、有畫面、有意境、有愛情、有鄉土、有娛樂效果、有浪漫氣息、有人物辛酸、有時代滄桑......國片不一定要擁有四張Ace才能揚眉吐氣,同花順的整體融合感也能為我們帶來奇蹟。
雖然我已經覺得海角七號超棒!但有人認為海角七號「不夠好」,我不清楚比例有多少,不知道他們是不是愛之深、責之切?但我的想法很簡單,現在不夠好沒有關係,但如果期待未來的國片能拍到「十分好」,現在就必須先有「七分好」、「八分好」的電影來吸引觀眾消費(投資),否則怎麼會有成長的基礎與能量?「海角七號」,我想是很「討喜」的一部片子,這也是魏導演原先的定位,要說它是娛樂片、商業片也未嘗不可。當然有人會站在高梯上俯視輕蔑這樣的取向,但老實說,台灣需要這種平易近人的片子。
每當討論電影時,我總會有兩個很不專業的標準:「用心」與「共鳴」。「用心」這個部分,我通常拿來觀察創作者是否「用心」去達到他預設的目的:想要挑戰什麼?想要突破什麼?想要表達什麼?想要吸引誰?......知道自己要什麼,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然後用心去實踐!我就是肯定這樣的態度。這跟什麼鑑賞理論毫無關連,只因為我欣賞「用心」的人。任何一個領域要能持續發展,都需要用心的人。尤其在台灣這個社會,「用心付出」的人在大多時候不是被忽略,就是被嘲笑,除非他的成就能夠跟「為國爭光」扯上關係。而可悲的是,許多用心者經常被短視近利的人們遺棄,然後恣意加上「辜負了....」的大帽子。正是在這樣嚴以待人的環境之中,我特別在意「用不用心」。海角七號,是不是一部用心的作品?從電影本身可以感受到,當我們更瞭解這一部片背後的故事,我想答案更加明確(參見導演日誌:帶50萬去恆春,帶5000萬回台北)。有人批評片中的置入性行銷,但這並非唯利是圖,反倒凸顯負債數千萬而不得不孤注一擲的困境吧(再看看魏導與他的賽德克巴萊,會更瞭解金錢與理想的拉鋸)!
至於第二個標準,一個好的作品不僅能夠傳達意念,還要能引發共鳴。這一個原則通常只能自己評判,我也不喜歡多做詮釋。畢竟接收到什麼?有何「共鳴」?是閱聽者自己的事。但「創作」的一方沒有理由不注意這一點。有些片子曲高和寡,既要曲高,就必須承擔「和寡」的風險。有些片子則走了另一個極端,結果犧牲了內涵。如同一位演說者,可以用艱澀難懂的詞彙賣弄自己的學識,也可以淨講一些低俗笑話譁眾取寵。但我喜歡的是一位真誠的演說者,用簡單的語句、故事來傳達意思,並且留給我們思考咀嚼的空間。文學、藝術、音樂、哲學都曾經遠離一般人的生活範疇,「貼近人群」是它們重獲能量的契機,海角七號也正朝著這個方向努力,當鐘擺再回到另外一端的時候,它就能挾著更多動力盪得更高。
海角七號裡的人事物,其實很平凡也很特別,很衝突也很矛盾,很想相信自己卻又不得不懷疑,很想獨立自主卻又害怕孤寂,或許能引發共鳴是因為我(們)也是如此,都在尋找第二次機會認識自己、肯定自己。魏導說:「每個人都應該有機會再來一次的,勇敢努力的人不該被埋沒」。劇中的演員因為「機緣」而擁有第二次機會,他們很幸運地把握住了!而現實中的我們呢?要等另一個六十年嗎?這樣的真實疑惑,不正是深切的共鳴點嗎?
寫得有些雜亂,但在每一次嘗試中,我逐漸發現自己看待事物的觀點。很有趣的,我發現這兩個標準都跟我的教學理念有關。因為,我對學生的期望就是做一個「用心築夢」的人!而「清楚傳達與產生共鳴」則是教學能夠產生意義的基本要素。原諒我,我早說自己是外行。但身為一個很愛胡亂想、多管閒事的外行人,強烈推薦大家去看「海角七號」!而且,還要去看海角七號「背後的故事」(導演日誌、狗仔獨家),因為這些故事更加動人。
- Aug 28 Thu 2008 17:22
欣賞《海角七號》沒說的故事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